绿维导语:城市文旅,是区别于景区文旅、乡村文旅、户外文旅的一个类别划分,是指城市市区的文旅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况。疫情之后,城市文旅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景区文旅、乡村文旅、户外文旅,并形成持续增涨态势。可以说,疫情之后,城市文旅正从“配角”跃升为“文旅产业主角”,这既是消费需求的理性回归,更是城市发展逻辑从“规模扩张”“地产捆绑”转向“品质升级”“文化驱动”的深层变革。
近日,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大会(2025)暨数字文旅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,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绿维文旅集团创始人林峰博士受邀出席,并发表“城市文旅崛起与数字赋能”主题演讲,深度剖析后疫情时代城市文旅的发展逻辑、核心趋势与数字转型路径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思考,本文为主题演讲核心内容摘要。
一. 城市文旅:后疫情时代的文旅产业“新主角”
后疫情时代,城市文旅正从“配角”跃升为“文旅产业主角”,这既是消费需求的理性回归,更是城市发展逻辑从“规模扩张”“地产捆绑”转向“品质升级”“文化驱动”的深层变革。作为深耕文旅领域二十余年的从业者,林峰博士亲历“新型城镇化”到“人民城市”的理念迭代,指出文旅产业空间格局在疫情三年间完成深刻重构,最终推动城市从“文旅配套载体”跃升为“消费核心场域”,而这一转变的核心载体,正是当下强势崛起的城市文旅,其背后是消费需求、产业要素与技术创新的共同驱动。
从发展脉络看,2020年前的文旅产业以“新型城镇化”为主导,但受房地产开发逻辑捆绑,文旅融合多停留在“景区+地产”的表层模式,缺乏对文化内涵与消费体验的深度挖掘;疫情期间,出行半径受限倒逼消费转向郊野山水,露营、户外运动、乡村旅游成为阶段性热点,却难以满足大众对“烟火气”与多元体验的长期需求;疫情后,随着消费理性回归与城市配套优势凸显,文旅市场呈现“向城而生”的显著特征——为淄博烧烤奔赴山东、为哈尔滨冰雪穿越南北、为一场演唱会停留一座城,“情绪驱动、体验导向”的流动模式,让城市文旅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。
从城市类型看,不同能级的城市呈现“各美其美”的发展态势:超大城市依托商业、演艺、赛事资源打造“全域体验场”,省会城市凭借文化枢纽优势构建“区域吸引核”,历史文化名城通过“活态传承”激活历史基因,宝藏小城则以“特色突围”实现差异化竞争,依托在地文化打造“小而美”的文旅场景。
二. 城市文旅崛起的主要现象
城市文旅的蓬勃发展,在场景、业态、体验等维度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特征,这些现象既是底层逻辑的外在呈现,也直观勾勒出当下城市文旅的发展轮廓。
1. 夜间消费聚集区成城市标配,跃升文旅核心吸引物。从重庆洪崖洞、西安大唐不夜城到青岛明月山海间,夜间消费已从“补充业态”升级为城市文旅的“核心引擎”,24小时书店、夜间剧场等多元场景,让城市夜晚成为“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消费”的活力空间。
2. 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化常态化,城市IP加速成型。苏州《声入姑苏・平江》沉浸式戏剧、杭州“宋韵文化节”等活动,摆脱“一次性噱头”,形成“定期举办、IP化运营”模式,既成为城市文化身份符号,也推动城市IP从概念落地为消费场景。
3. 体育赛事聚合城市流量,成消费链枢纽和品牌引擎。各类体育赛事已超越“竞技活动本身”,成为串联“赛事+旅游+消费”的纽带,拉动酒店、商圈等消费增长同时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,实现流量变现与城市形象重塑的双重价值。
4. 休闲综合体全面发展,实现文旅商多元融合。依托城市商业、交通配套优势,休闲综合体不再是单一“购物场所”,而是融合“文旅体验、商业消费、休闲社交”的复合空间,通过业态跨界联动,以“商业+文化+旅游”融合模式重构消费场景,提升城市文旅的消费聚合能力。
5. 老城区与历史文化街区成文旅核心聚集区。凭借原生历史文脉与市井肌理,老城区、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游客体验城市底蕴的“首选地”。它们既是城市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文旅消费的“高密度聚集区”,天然承接“主客共享”的体验需求。如:苏州平江路、西安回民街依托古城街巷格局,串联非遗工坊、特色餐饮与民俗体验,实现“历史空间”向“文旅聚集区”的价值跃迁。
6. 老厂房改造引领工业遗产活化,催生时尚文创休闲区。通过对工业老厂房的空间重构与功能更新,诞生了一批兼具“历史记忆与时尚属性”的文创休闲区,如上海上生新所、成都东郊记忆等,既实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生,也为城市文旅注入“复古+潮流”的新场景活力。
7. 新型文化空间层出不穷,焕新城市文化体验场景。从社区书店、城市美术馆到口袋公园式文化驿站,新型文化空间打破“传统场馆边界”,以“小而美、近而便、多元化、社区化”的特点融入城市日常,兼具市民休闲与游客体验功能,推动文化体验从“专程打卡”转向“日常触达”,成为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活力触点。
8. 沉浸式体验全面渗透,成文旅体验升级核心抓手。从故宫“画游千里江山”沉浸展、teamLab无界美术馆,到上海“不眠之夜”戏剧、成都安仁古镇实景剧本杀,沉浸式体验已跳出景区,延伸至博物馆、商圈、老街区、古镇等不同文旅空间,它不仅覆盖科技交互、IP活化、实景演艺等多元形态,还渗透到了艺术、民俗等不同文化领域,推动文旅体验从“被动观看”转“深度卷入”,成各地激活文化资源、吸引客群的核心方式。
9. CityWalk风靡全国,引领城市微旅游新风潮。以“轻量、深度、在地”为特征的CityWalk,让“逛街巷、尝市井、访老店”成为主流旅游方式,既契合游客“低成本、高体验”的理性消费需求,也推动城市文旅从“景点游”转向“全域生活体验”。
10. 烟火气场景共享成常态,筑牢城市文旅体验基底。从潍坊浮烟山市民公园“村民摆摊、游客寻味”,到宣恩市集“本地人采购、游客体验非遗手作”,再到重庆老巷“居民晨练、游客打卡市井早餐”,原本服务本地人的菜市场、社区市集、老字号街巷,如今普遍成为“主客共享”体验场,这种“烟火气场景双向开放”的状态,已从个别案例变为城市文旅常见形态,既保留城市生活本真,也为文旅体验筑牢接地气的核心基底。
三. 城市文旅崛起的底层逻辑与基础支撑
城市文旅的蓬勃发展,是城市禀赋与外部条件深度耦合的必然结果,既源于消费降级与城市供给的天然适配,也依托文化根脉、人才储备等先天优势,更得益于科技赋能、业态创新及政策市场协同的后天驱动。这些力量相互交织、层层递进,共同构成其崛起的核心基础,具体可归结为七大维度:
1. 供需适配:消费理性化下的天然选择
当前消费转向“理性化、重性价比”(非单纯“降级”),游客更青睐“低成本、高体验”模式,这一需求被城市文旅精准承接。
城市自带交通便利、配套成熟、消费灵活的基础,既能覆盖多元消费需求,又无需像乡村旅游那样投巨资建基建,要素配置易、成本低、回报快。这种“需求牵引、供给响应”的天然适配和协同优势,让城市文旅成为消费理性化趋势下的优选。
2. 场景内核:主客共享烟火气的吸引力基底
主客共享的烟火气是城市文旅的场景内核,也是扎实的吸引力基底,菜市场、社区市集等真实生活场景,既是居民日常场,也是游客触摸城市本真的体验地。这种“主客共在”状态,打破传统景区“封闭商业化”弊端,实现主客双赢。
同时,它更是城市文旅“差异化与可持续”的底层支撑:绑定城市独有地理人文、不可复制,且依托居民日常自然存续,形成低成本自循环,助力城市文旅跳出千城一面,成为长期立足的核心吸引力。
3. 文化铸魂、人才赋能:内容创新的核心支撑
文化是城市文旅的“灵魂内核”,人才是文化活化的“动力引擎”,二者协同构成内容创新的根本支撑。
城市的历史文脉、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,为文旅创作提供丰富素材,赋予其差异化标签,区别于同质化人造景区;同时,城市集聚的规划设计、数字技术、非遗传承等人才,是将文化“从符号变产品”的关键,为内容创新与业态升级提供智力支持。作为“人才蓄水池”与“文化富矿”的叠加体,二者协同正是城市文旅内容创新的底层动力。
4. 要素融合:多业态融合的便利性
城市天然汇聚“文、旅、商、体、教”全要素,跨界融合的“门槛极低”,能快速形成复合业态竞争力。
无需额外基建投入,城市即可联动商业综合体做“文旅+消费”、联动体育场馆做“文旅+赛事”、联动学校与博物馆做“文旅+研学”。这种“多要素就近协同”的便利,让城市文旅能持续产出“1+1>2”的复合场景。
5. 技术奠基:科技赋能的创新支撑
城市是5G、AI、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先行落地场景,完备的数字基建为城市文旅提供了天然技术优势。
从“一码游”的全域智慧服务,到无纸化导览、AR导览,科技不仅优化了游客体验,更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安全保障。这种“技术快速转化为文旅价值”的能力,让城市文旅能持续突破“体验同质化”,保持创新活力。
6. 增长动能:夜间消费的场景化优势
城市的人口密度、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,为夜间文旅消费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,使其成为城市文旅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夜间消费已从“补充业态”升级为“核心吸引物”,通过“夜游+演艺+文创”的多元场景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拉动住宿、餐饮等关联消费,成为城市文旅提升综合收益的关键抓手。
7. 政策与市场协同:外部驱动的高效合力
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双向协同,为城市文旅崛起提供了“加速剂”。
政策端,各地将城市文旅纳入“城市更新”“文旅融合”重点规划,明确发展方向并提供资源倾斜;市场端,城市成熟的商业氛围与资本流动性,让社会资本愿意聚焦“内容创新”。二者协同下,城市文旅实现“政策定方向、市场做落地”的高效推进,加速从“潜在优势”变为“现实竞争力”。
四. 城市文旅发展趋势与核心发力方向
基于城市文旅崛起的底层逻辑与当前核心现象,其未来发展并非零散的业态创新,而是围绕“文化内核、场景融合、流量激活、可持续共生”的系统性演进。明确趋势走向并锚定核心发力点,是顺应市场规律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
1. 文化IP:从“单点符号”到“立体人格化”的品牌升维
文化IP是城市文旅的“精神标识”,正从“单一符号开发”向“立体人格化构建”升级。
过去多聚焦历史典故、非遗技艺等单点IP(如某一文化节、某类手作标识),未来需从“历史文脉+生活场景+数字载体”多维度挖掘:成都以“熊猫IP”延伸市井生活IP矩阵,让城市品牌成“可触摸的生活记忆”;西安通过“唐宫数字人”与全城唐风场景,赋予“盛唐IP”情感连接能力。
核心发力点:不局限于“造IP”,更侧重“用IP串联文旅场景”——将IP植入老城区街巷、新型文化空间、CityWalk路线等,推动IP从“传播符号”转化为“可体验的消费场景”。
2. 商文旅融合:从“空间叠加”到“全域休闲场景”的渗透延伸
商文旅融合已突破“商业体+文旅展陈”的浅层叠加,转向“以休闲为核心的全域场景渗透”。
空间上,从单一综合体扩展为“全域休闲网络”:上海武康路通过“历史建筑活化+小店文创化+CityWalk串联”,让逛街巷本身成文旅体验;成都宽窄巷子联动周边社区菜场、茶馆,形成“15分钟文旅生活圈”。
业态上,“商业文旅化、文旅生活化”特征显著,如咖啡馆推出本地文化主题饮品,博物馆开设“夜间市集”,模糊旅游消费与本地生活消费的边界。
核心发力点:避免大拆大建,重点盘活老城区、街巷等存量空间,让文旅场景“可近可达、日常可感”,实现游客体验与市民生活无界融合。
3. 赛事演艺“双轮驱动”:从“单点引流”到“流量长效转化”的运营升级
体育赛事与演艺活动是城市文旅的“流量引擎”,正从“单次引流”转向“IP化长效运营”。
赛事领域,厦门马拉松升级为“赛事旅游线+训练营+文创消费”全链条,转化“多日停留消费”;佛山“龙超联赛”扩展为常态化的“体育文旅IP”。
演艺领域,从“单场沉浸式演出”转向“集群化场景营造”:西安大唐不夜城布局小微演艺点,形成“日夜联动集群”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。
核心发力点:关键在“活动与文旅消费深度绑定”——将赛事终点设文创区、演艺联动周边餐饮零售,设计“流量-场景-消费”闭环,避免“活动结束即流量清零”。
4. 可持续发展:从“项目开发”到“主客共生”的生态构建
城市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,是从“单向满足游客”转向“主客共生运营”。
资源利用上,从“拆旧建新”转向“存量活化”:北京798保留工业肌理植入非遗工坊;广州红专厂以“老厂房+文创市集+社区图书馆”复合功能,平衡“文旅开发与记忆留存”。
价值逻辑上,拒绝“为文旅牺牲市民生活”:杭州西湖“免门票+周边升级”兼顾游客与市民;西安大唐不夜城配套接驳车减少文旅流量影响居民出行。
核心发力点:将文旅开发纳入城市有机更新整体规划,既保障市民生活便利,又满足旅客生活化落地,让文旅成为“提升城市宜居性”与“增强游客体验感”的双向载体。
四大趋势协同互补:文化IP提供灵魂内核,商文旅融合提供空间载体,赛事演艺注入流量活力,可持续发展筑牢底层底线,将推动城市文旅从“规模增长”迈向“品质升级”。
五. 城市文旅的数字赋能路径
传统城市文旅发展中,常面临服务碎片化(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割裂)、体验单一化(静态观赏为主)、营销低效化(流量难转化)、管理粗放化(数据难支撑决策)等痛点。数字技术的渗透,正成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抓手——通过技术赋能重构服务、体验、营销、管理等全链条,推动城市文旅从‘资源驱动’向‘数字驱动’转型。具体而言,数字赋能的核心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:
1. 构建全域智慧服务平台,打通“一站式”体验闭环
——解决“服务碎片化”问题:整合分散资源,让游客享受到连贯服务
· 整合资源:搭建城市级文旅数字平台,聚合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要素,提供预约、导航、支付、导览一体化服务(如贵州“一码游贵州”、乌镇智慧平台)
· 智能导览升级:嵌入AI虚拟导游、AR实景解说(如龙门石窟数字孪生平台),支持多语言与无障碍服务,覆盖全年龄段需求
2. 深化沉浸式技术应用,激活文化资源价值
——解决“体验单一化”问题:让静态文化资源变“可交互、可感知”
· 空间场景创新:运用VR/AR、全息投影、光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剧场(如《穿越·桃花源记》时空体验剧)、数字博物馆(如“数说犀尊”展览),让历史“可交互”
· 虚实融合体验:开发“线上虚拟游+线下实景打卡”模式(如三星堆《古蜀幻地》MR游戏),延伸消费链条
3. 打造城市数字IP矩阵,驱动品牌年轻化传播
——解决“品牌老化/影响力弱”问题:用数字符号让地方文化更易被年轻群体接受
· 文化符号数字化:挖掘地方文化基因,设计超写实数字人(如大同“花木兰”)、文物IP衍生品(如鸱吻盲盒),借短视频、元宇宙传播(如老君山打造“金顶雪景+道教文化”短视频爆款IP)
· 跨界融合开发:联动影视、游戏产业,将IP转化为剧本杀、数字藏品等新业态(如柳叶湖・司马楼数字藏品)
4. 建立数据驱动决策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
——解决“决策粗放”问题:用数据精准匹配游客需求与产品供给
· 游客画像分析:通过大数据平台(如“乐游京津冀一码通”)分析游客偏好,动态调整产品供给与营销策略
· 流量预警调控:利用热力图、分时段售票系统(如乌镇电子票务平台)分流客流,平衡淡旺季负荷,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
5. 升级智慧管理能力,提升运营效能
——解决“管理低效/风险难控”问题:用数字化提效率、降成本、保安全
· 数字化治理:搭建文旅监管平台(如杭州“文管在线”),实时监测舆情、安全及服务质量,快速响应投诉与应急调度
· 低碳智能运维:应用物联网技术管控能耗(如智能照明、AI垃圾桶),降低运营成本
6. 构建全域数字营销矩阵,实现流量长效转化
——解决“营销散、转化低”问题:用多平台联动让流量变客流
· 社媒精准触达:依托抖音、小红书策划话题事件(如淄博烧烤、哈尔滨冰雪节),结合KOL传播引爆热度
· 沉浸式营销场景:开发VR先览、直播云游,提前激活游客兴趣,借力线上活动,实现流量长效转化
7. 培育数字文旅人才,夯实创新根基
——解决“技术落地难”问题:补全“人才短板”,让数字技术有人会用、能用好
· 产学研协同:联合高校设立数字文旅专业,定向培养技术、策划、运营复合人才
· 基层技能培训:常态化开展AR导览、大数据分析等实操培训,提升一线人员数字素养
· AI数字人应用:创新打造文旅数字人,作为虚拟导游或讲解员、文旅IP或城市代言人,应用于城市文旅多场景,提升文化体验与服务效率
8. 强化政策与生态协同,破除发展壁垒
——解决“数据孤岛/区域壁垒”问题:用政策和联动机制打通外部约束
· 顶层设计引导:制定文旅数字化战略,推动数据标准化与安全监管,为城市文旅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和保障
· 区域联动机制:跨城市共建数字文旅走廊(如京津冀一码通),共享资源与技术,避免同质化竞争
结语
城市文旅的崛起,从来不是单一业态的偶然走红,而是消费转向、城市禀赋、技术变革与政策协同共同作用的必然——从夜间消费聚集区的“烟火升腾”到CityWalk的“街巷深耕”,从老厂房的“文创新生”到数字IP的“破圈传播”,这些现象的背后,是“主客共享”的场景内核在扎根,是“文化+人才”的双轮在驱动,更是“数字技术”的引擎在加速。
当发展趋势指向“IP人格化、场景全域化、运营生态化”,当数字赋能渗透到服务、体验、管理的每一个链条,城市文旅早已超越“旅游产业”的单一范畴,迈向“城市整体运营”的新维度:它是城市更新的“活化剂”,让老街区有了新故事;是文化传承的“载体”,让历史文脉可触摸;更是市民与游客共享的“生活场”,让“旅行”与“日常”不再有边界,最终实现经营景点到经营城市的跃迁。
未来的城市文旅,或许不再需要刻意“造景”,而是在“守正文化根脉、用好数字工具、平衡主客需求”的逻辑里,自然生长出更有温度、更具活力的模样——这既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,也是城市以文旅为笔,书写 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” 一体化运营答卷的生动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