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淮安市总工会认真履行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、竭诚服务职工群众”基本职责,在职工医疗、薪资、就业等方面精准发力,靶向施策,用心用情用力织牢“保障网”,持续为职工幸福“加码”。
全方位帮扶,职工分“类”施策
淮安金湖县职工马先生因患食管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,互济会依据规定,一次性给付重大疾病住院互助金30000元。在淮安,像这样享受到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案例还有不少。
在职工医疗帮扶中,该市总工会做到精准帮扶、分“类”施策,建立了“医疗保险、大病救助、互助保障、‘医惠保’”四位一体、密切衔接的困难职工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,出台了《关于做好困难职工多层次常态化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关爱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涵盖就业创业、医疗、互助、助学、生活等方面的22条政策清单,实现对困难职工的“应纳尽纳、应帮尽帮”。
对于城市困难职工,该市总工会着力完善职工大病保障和灾难性支出风险制度,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困难职工医疗“兜底”保障工作,即困难职工家庭年度医疗支出除去医保报销之后,个人自付部分超过3000元的,市总工会给予“兜底”解决。这项举措自2021年实施以来,累计为140多户身患重病的困难职工家庭“兜底”医疗费用近百万元。
在职工医疗保障方面,自1994年起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项目,由基层单位工会组织职工团体入会,每人每年仅需缴纳50元入会费即可享受特殊疾病互助金、住院补助金、意外身故补助金、意外伤残补助金、家属(子女)特殊疾病互助金等救助福利,最高救助金额可达3万元。仅2024年就发放职工医疗互助金970.81万元,惠及职工5500余人次,该项目已成为该市关爱、帮扶、服务职工的响亮名片。
全链条发力,职工安“薪”无忧
“以技提薪”推动企业签订《职工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》,将职工技术创新奖励等级、奖励金额和技能培训纳入集体合同范畴,激发一线工人技术创新热情……该市总工会在服务职工中抓实集体协商、民主管理、欠薪治理全链条安“薪”举措,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在化解职工烦“薪”事方面,全力推进“能级工资”集体协商,覆盖超80%的产改试点企业,惠及职工超4万人,试点企业技术工人月工资平均增幅达8%。同时,率先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资集体协商,会同人社等部门指导市快递行业成立行业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,在全国率先实现快递行业职业伤害保障集体合同全覆盖,相关做法入选全总重点工作创新案例。
在深化民主管理中,提高职工议“薪”权。该市分类出招,进一步扩大职代会、厂务公开的建制覆盖面,推动制度实施更加规范。对国有企业完善多层级职代会制度,保障职工知情权和参与权;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,以普遍建制为重点,广泛开展协商恳谈;对“两新”组织、中小微企业,通过深化区域(行业)职代会制度,扩大民主管理的有效覆盖面。
此外,加强协同联动,破解职工讨“薪”难。该市推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工会实践,发挥“工会+”联动优势,与人社、法院、检察院、司法等部门密切合作,制定出台《建立市劳动争议案件法律援助“四方衔接”机制》等文件,建立“工会+司法”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机制、“工会+检察”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协作机制、“工会+仲裁+法院”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,打造“事前、事中、事后”全链条农民工欠薪防控体系。2024年为1500余家企业和600余名职工提供法律服务,帮助541名农民工追讨欠薪。
全过程服务,职工乐业有“助”
在就业创业中,该市针对职工就业难、企业用工难的“两难”问题,积极会同市数据局、省职工服务中心等单位推出优化营商环境“八大”服务举措,开展“送岗位、送培训、送政策、送服务”等系列活动。同时,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,组织重点项目、民营企业、台资企业等专题网上招聘会,打造工会“职等你来”品牌。2024年共举办“职等你来 遇淮则安”等招聘会19场,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,带动就业3200余人次。
此外,构建“1+10+N”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,围绕全市重点项目、重点企业、重点产业开展电子信息技术、机械冶金、纺织等技能培训11场次。以农民工、下岗失业职工、困难职工家庭成员为重点服务对象,组织开展月嫂、育婴师、面点师、收纳师等针对性强、实效性好的技能培训,培训就业困难人员551人次。
该市总工会还建立健全工会创业贷款工作机制,推出“工惠贷”服务,通过扶持职工创业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来稳定、扩大职工就业岗位。2024年以来累计发放“工惠贷”贷款1.42亿元,贴息17.75万元,扶持中小企业36家,带动就业近700人。
(江苏工人报通讯员吴新宇 张强 卢克余)